烟台长岛是一个海岛县,远离大陆,冬天遇到大风天气时,十天半个月与大陆隔绝是常有的事,岛上居民的衣食住行完全依靠来往船只运输。在这样的一个岛上却蕴育着一份大情怀,七个红色的小马甲,穿梭于蓝色海洋上那绿色的军营间,这就是长岛“拥军七姐妹”义工队,她们已经在岛上义务拥军19年了。
“七姐妹”逢年过节都在陪伴官兵
事情得从1997年3月说起,孙彩云是“拥军七姐妹”的队长,她早在八十年代就开始做义工。孙彩云当时被烟台市授予“十佳文明”市民,她捧回奖杯的时候,总感觉自己有使不完的劲。当她看到长岛这片蓝色海洋上的戍边部队的岗哨上,战士们屹立在寒风中一动也不动,小脸冻得跟紫茄子一样,她的心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刺扎着,心想这些孩子太不容易了,决定要为这些孩子做点什么。
“看见穿绿军装的人我就觉得特别亲切,我就想着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孙彩云说自己对军人有着特殊的情感,父亲是支前老模范,姑夫是许世友的警卫员,姨夫是北海舰队砣矶岛观通站站长,从小听着长岛解放的故事长大,耳濡目染使她对解放军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孙彩云于是找到了几个比较要好的姐妹,说出了自己想法,姐妹们听后一致响应,很快一个由7位来自不同岗位、从事不同职业的女性自发组织的“拥军七姐妹”小分队成立了。最初结识部队要从偏远山沟里的驻军某微波站说起,1997年的“五一”是她们的第一个拥军日,姐妹们拿着提前买好的蔬菜和食品一起上山。放下手里的东西,姐妹们有的忙活着做菜、包饺子,有的给战士们缝洗衣被,有的与战士们拉家常。当了解到战士们最难熬的日子是逢年过节时,从那时起,逢年过节去陪伴官兵就成了“七姐妹”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年年将第一拨渤海湾大鲅鱼送军营
多少年来的下鲅鱼季节,驻岛部队官兵一定会吃上第一拨的鲜鲅鱼水饺。“七姐妹”每年都会到驻岛部队的每一个连队,带上买好的新鲜鲅鱼,亲手包一顿鲅鱼水饺。今年5月10日,驻军食堂里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充满着欢声笑语,部队官兵与“七姐妹”一起,有的剖鱼、切鱼,有的揉面、擀皮,军民像一家人一样在一起包着鲅鱼水饺,拉家常。一盘盘的鲅鱼饺子,包含着军民之间的无限情谊,使驻地官兵在异乡异地感受到家的温暖。
2000年中秋节,好多姐妹出岛和家人团聚,只有孙彩云一人留在岛上,不巧的是她的公公、婆婆也从老家来长岛过节,这下可把她难坏了。丈夫、女儿已经习惯了她的“节日缺位”,可是面对特地来过团圆节的公公和婆婆,她实在是觉得内疚,不好开口,她的人在家里过节心却挂念着山里的战士们。思来想去最后她还是鼓起勇气向老人说明情况,深明大义的老人非常支持,催她快去。当她赶到山上时,看到战士们围着满满一桌子的饭菜没有一个人动筷子,都在眼巴巴地等着她。当她跨进门,全体官兵一齐起立向她敬了一个军礼,异口同声地高喊:“妈妈,感谢您来陪我们过节!”孙彩云当时感动的泪流满面。
从此,有数不清的节假日,都会有姐妹们的身影穿梭在绿色的军营中。对于战士们来说,期盼着大姐的到来就是守候一份亲情的到来,而对于七姐妹来说,看望山上的战士就是看望自己亲人。
19年拥军路写满了对战士们的深情厚爱
19年来,“拥军七姐妹”对战士的深情厚爱,有说不完的事,道不完的情。2003年初秋的一天,微波站里的专用机井发生故障,机器运转用水和生活用水出现困难,焦急万分的站长无奈之下给“七姐妹”义工队孙彩云队长打电话:“大姐,怎么办,我们机井坏了,三天不通水了,你能不能给我们想想办法?”孙彩云立即通知姐妹们准备了8个大水桶,装上满满的水,雇车往山上送水。山路崎岖颠簸,水桶晃得厉害,浇湿了姐妹们的衣衫,当时已是入秋时分,姐妹们不禁打起了寒战。到了军营,看到浑身湿透的“七姐妹”,战士们眼里噙满了泪花。那一天,姐妹们一连向山上送了四趟水,午饭都没来得及吃。
在长岛“拥军七姐妹”义工队的事迹感染下,社会不少热心人士也走进拥军队伍走进军营。今年八一前夕,“七姐妹”义工队又忙的不亦乐乎,队长带着近40多人的队伍,进入无居民的大竹山岛某营,为战士们送去300余册图书。
时光如梭,转眼间19年过去了,部队上的战士换了一拨又一拨,而七姐妹义工队却一直在坚守着自己的承诺与信念。“就是想为战士们做点实事,做点好事儿,战士们来到海岛当兵,要让他们体会到第二故乡的温暖。”孙彩云说。(记者 刘晓阳 通讯员 张玉洁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