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是否需要雷锋精神?大国工匠杨德将这样回答

发表时间:2022-03-07 14:22:00来源:胶东在线

  雷锋精神是什么?新时代是否需要雷锋精神?大国工匠杨德将23年痴心管路,精益求精屡创世界海工记录,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逐梦深蓝与大国重器共舞。守护初心,修炼匠心,播撒爱心,杨德将以实际行动回答时代之问。

微信图片_20220305171730

 

  初心扛鼎,大国重器上的一颗“螺丝钉”

  杨德将是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一名管路安装班班长,一名普通的一线工人,先后荣获“烟台市劳动模范”“山东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完成了从一名现场基层操作者到“大国工匠”的华丽转身。

  由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自主设计建造的“蓝鲸1号”,于2017年在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天然气水合物成功,这不仅是我国的首次,更让中国成为全球领先掌握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也叫可燃冰)试采技术的国家。

  去年,“蓝鲸1号”从南海返回烟台,杨德将带领安装班的4名工人登上平台,开始了枯燥却又非常重要的维护保养工作。“蓝鲸1号”从建造到交付到成功开采可燃冰再到例行返港维保,杨德将全程参与,“哪根管道有问题,哪里曾重复焊接过,我都门儿清。”

  2015年“蓝鲸1号”开始建造,这个大家伙自重43725吨,长117米,高118米,最大钻井深度15240米。它的核心就是钻井设备,其中水泥固井装置是保障“蓝鲸1号”钻井开采重要安全保障。整个平台仅管路就有40000多根,这些错综复杂的液压管线像人体血管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

  要钻全世界最深的井,除了钻杆要更长,接管要省时,动力至关重要。2016年,蓝鲸1号压井管线系统开始安装,但超高压压力试验技术团队无法突破技术瓶颈,项目组找到了杨德将。

  做好这一项目需要克服“30000PSI”的管路压力,这在当时的海工界无人染指,杨德将接过了这个“烫手的山芋”。

  “30000PSI”是什么概念?杨德将举了一个例子,冬天用暖之前需要打压,这个压力是4.5kg,5kg的压力会对人造成伤害,30000PSI相当于466.6倍的暖气压力,并需要将这30000PSI的压力输送到15240米的深海中,难度可想而知。

  节流压井管汇系统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否则后果不堪想象!杨德将当场提出23条整改意见,全部被技术中心鉴定后接纳。“杨德将能提出意见,他能解决问题吗?”面对外国船东的质疑和蔑视,杨德将用实际行动给出答案。

  起压、稳压、保压、泄压,试验、调整、完善、突破……为了完成任务,杨德将已记不清多少次和工友实地勘查,露天井架台变成了他们那时的“家”,定格在“210Mpa”海工界的压力记录自此诞生。而困难也远远不止于此,管路焊接误差必须控制在±0.1mm的精细要求同样给杨德将他们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这就是份‘精细活’,以前我们做不到,但现在完全没问题,甚至做的比外国人更好。”杨德将骄傲地说。

  逐梦深蓝、扬帆海洋,是杨德将儿时的梦想。如今的他,是新时代的一颗螺丝钉,哪里有困难冲到哪里,为祖国的海洋强国梦而不懈奋斗。

微信图片_20220305171740

 

  匠心担当,管路上“绣”出0.1毫米安装精度

  杨德将是一个“没意思的人”,他的手机里干干净净,没有任何一款娱乐游戏;他又是一个有韧劲的人,有点时间就耗在技术钻研上,遇到不会的就学,学不到的就自己钻研。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犟劲,每一次他都能摸索创新出一条胜利之路。

  从“蓝鲸1号”到“COSL号”再到“维京龙号”,参与30多个大型海工项目建造,刺骨海风中、露天井架上,他无数次观察、实验、再观察、再试验,现场解决疑难杂症百余项,提出上百条创新改良方案,攻克许多由国际厂商垄断的钻井系统技术瓶颈。

  在来福士公司第一条COSOI系列钻井平台建造中,公司安排杨德将负责全船施工难度最大的高压泥浆系统。这是一个实验压力22500PSI,安装精度要求0.1毫米管路系统。如果出现问题,整个项目将会功败垂成。

  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参考,杨德将团队自己探索创新。那段时间,他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不论休息还是吃饭,脑子里转的全是管路。一次次讨论、一次次改进,杨德将带领班组硬是像绣花一样,一根根管、一个个螺栓的研究钻研,终于漂亮完成了中国首个深水半潜钻井平台的管路安装。

  成功都是闯出来的。夏天,冒着高温,跑电焊、清理管道,汗呲呲的一次次溻湿衣服;冬天,冷风呼呼的,有时候找块纸板垫着,一躺就是一上午,水溅到头盔上结成了冰碴子,手有时候冻得勾勾着,夹在腋窝里暖暖,接着干。0.1毫米安装精度的背后,是这样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时间回到2009年,即将交付荷兰的Jebsens项目遇到了部分验收问题。杨德将临危受命,勇挑重任,带领班组成员奔赴一线,24个小时不下船,硬是将原本需要20多天才能完成的700米管路预制及预处理工程缩短至7天,这一纪录在来福士至今无人超越。

  看到杨德将与同伴们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这一份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国外船东对杨德将竖起大拇指称赞。

  2012年,来福士接到了维修胜利六号钻井平台的任务。杨德将六天五夜不曾回家,始终坚守在生产一线,完成了桩腿液压管路升级改造的工作,并一次性将平台高高升起,令船东竖起了大拇指。

  “2017年,我们接到了H194自升平台调试工作,拔桩作业因泥浆泵辅助系统无法作业,严重影响项目交付进度。”杨德将带领班组在无泥浆泵辅助情况下,利用现有的高压串洗设备设计泥浆冲洗解决方案,通宵制作工装。“从18米深的淤泥里,在24小时内完成了拔桩作业,协助项目实现调试工程按期达标,可以说这是我们最骄傲的一次。”

  在班组成员李德贤的眼中,杨德将是一个很拼的人。“2019年,我们负责H415号船串油,当时是夏天,天气非常热,船板上温度差不多有60度,我们需要在300多米长的船体上来回检查管路是否有泄漏等问题。杨班长当时膝盖有滑膜炎,打了三针封闭,虽然行动不便也依然和我们并肩作战,正常上下班,每天晚上工作到9、10点钟才回去。他这股拼劲儿让我非常佩服。”李德贤说。

微信图片_20220305171735

 

  爱心无私,奉献中汲取向上力量

  一顶安全帽、一身工作服、一串串脚印,杨德将走过了中集来福士5万平方米厂区的每个角落。有困难的地方就有他的汗水,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他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言传身教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技工,但对家庭,他怀有亏欠与遗憾。因为一次次缺席承诺给孩子的家长会,在女儿眼中他是“只会说谎的骗子”。“她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叫爸爸、第一天上幼儿园、第一次走进小学,我都没有见证,这是我心中难解的遗憾,但好在妻子特别理解和支持我,女儿慢慢长大了也知道我在从事着一项令人骄傲的事业,很以我为荣。”

  2012年,中集来福士承建一座号称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设计最为复杂的自卸式散货船,杨德将主动请缨,带领团队负责全船液压系统的安装及调试工作。杨德将带领班组成员昼夜奋战,半年没休过一个整天。在项目关键时刻他得知母亲生重病住院了,他赶到医院,手机电话却一直不停,父亲看他左右为难,劝他回到工作岗位。含泪离开医院的杨德将,转身回到工作岗位。最终,项目整个液压系统历时6个月完美收官,创造了当时业界施工记录,杨德将也收获了“铁人”美誉。

  发展制造业离不开工匠,杨德将把眼光放到了新人培养上,除了技术讲座,他还把培训课堂搬到检修现场。他记不清到底带了多少学员,但只要真心前来求教,杨德将必定毫无保留。在工友吕磊看来,杨德将最令他感动的是倾囊相授技术。“杨工会的技术,都手把手教给我们。”吕磊说,在没有真正师徒关系的班组里,作为资历最老的员工,杨德将不藏不掖,带出了众多“能手”。

  作为一名党员,杨德将时时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面对疫情他主动捐款,面对同事们困难他主动伸手。他带领班组长期资助两名贫困中学生,他号召身边党员,少吸一盒烟,少饮一杯酒,一月省一百,并筹划成立了“烟台那片光---党员助学公益团队”资助贫困高中生。他的私家车被同事们称作是“公交车”,因为晚上加班加点工作后杨哥保证能给我们送回家,他在母校设立劳模工作室劳模工匠班,为培养更多校园小工匠承担社会责任。

  有人不解地问杨德将图什么,他这样回答,“我只希望受助的人有能力后把爱心的种子代代相传,弘扬社会正能量,新风气!”

  雷锋离开我们已经60年了,跨进新时代,他的精神依然在影响着我们。新时代是否需要雷锋,杨德将以实际行动进行了铿锵有力的“回答”。“向雷锋同志学习”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已成为我们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指引,推动着我们向前向前向前。

责任编辑:杨 鹏冲

主题活动

更多>>
  • QQ截图20210616154518.jpg
  • 1.png
  • 1.png
  • 360截图16350906696291.png
  • 360截图16560319255131.png
  • 魅力烟台魅力烟台